5/3/2025, 8:30:23 AM 星期六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热门排行

获奖作品《林•夕》背后的故事——对话雷莹老师

发布时间: 2009-04-13 08:57:16来源: (查看次数:)

雷莹老师是《林·夕》的指导老师之一,在和她的对话中,她和我们分享了许多在指导《林·夕》这部动画时有趣的片段。另外,她也给了同学们很多不同的建设性意见。事不宜迟,赶快让记者带你去了解更多关于《林·夕》这部动画背后的故事。

 

记:雷老师,您好,首先祝贺在您指导下我们学院的动画作品《林·夕》入围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并获得优秀学生作业奖。首先,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现在的心情和感受?

老师:其实我是很高兴的,因为这个奖可以说是国内高校业内动画类的最高奖项,得到它的肯定,也就说明这部作品在学术地位上是有一定特色的。而且这个奖项是靠学生的努力还有学院领导的一贯支持才得到的。

记:这一届的“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”一共有503部作品参加,而且这个活动又是国内著名的学术性、专业性的动画评奖活动,那您认为是什么因素让我们学院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呢?

老师:我觉得这个奖是运气加上时机条件成熟的结果。而且我觉得画面的效果永远都是第一位的,比如说《林·夕》这片子画面运用了大量的复合型线条,这样画面就会有别于其他作品,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,在艺术感上就会有打动人的地方。其次我觉得是角色以及剧本是否能打动人也相当重要,《林·夕》这片子主要说的是年轻人的梦想,符合当今的大气候,故事描述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朋友对原创音乐的梦想,说出了大多数80、90后对梦想的心声,我觉得只要题材是激励年轻人向上的,基本都能得到专家们的共同认可。

记:您是怎样看待这部片子所反映出这次活动的主题“‘本土、艺术、原创’”的?

老师:本土其实就是地域文化特色、岭南艺术的风格,所以这次片子运用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。而艺术,就是以上所说线条是复合型以及单线的立体感的画面效果,所以说动画可以有其他题材,但是画面的艺术感依然是第一位;而这次的音乐以及剧本、画面,都是同学们原创的,这个片子综合了这几个元素。

记:早前您和获奖学生代表到北京出席了颁奖仪式,当时您有什么感觉?有什么精彩的地方?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吗?

老师:其实我去过两届了,前年那届其实是比较神圣的,其中有一幕是全体学生起立向老师鼓掌致敬,我当时就觉得很崇高,但是也有一个失落感。但是今年不同了,我是带着一个得奖的心态去的,明显底气足了很多。而今年精彩的地方,我觉得是今年的作品和前年的相比又提高了一个档次,让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步伐越来越快,格调也越来越高,让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一味地模仿,他们的画面非常怀旧,非常大气。

记:那这个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?最开始这几位同学是怎样聚集到一起来创作的?

老师:大概从9月份开始筹备。召集了几个不同专业的同学,当时我有一个条件就是,需要大家在专业上的合作,利用各自专业的优势,共同完成这个片子,所以当时同学们都觉得很新奇,而且积极性也比较高,他们是先写剧本,然后经过全体同学的讨论,定稿后就分派每人交出两张画,然后定风格。可以说他们一开场就比较有凝聚力,不分你我,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,最后和谐到一个声音,大家就为这个声音去努力。

记:在创作的过程中您是怎么指导他们的?给过他们什么意见和建议?在跟他们一起讨论的时候有什么细节让您特别难忘?

老师:刚开始的时候,我会跟他们说在读书期间如果能做一个事情,朝着这个方向努力,对自己是有帮助的,而且要知道在动画这块里面什么作品是最好的,不要盲目地做,要有目标性地做。大家共同负责这个片子,就要不分专业,因为艺术是相通的,边缘专业的交叉合作可能得到的效果会更加好。而且一开始我会放一些得奖的片子给他们看,让他们知道标准是什么,这样才知道要怎样做,并且启发他们,在讨论当中给信息他们,提示他们,引导他们走上好的艺术感觉中。而让我难忘的是,他们通过这次合作知道了其他专业的特长,知道自己要补什么东西,我觉得任何专业都是开放性的,年轻人其实都可以做专业以外的事情,这样只会对自己有好处。

记:老师现在有什么鼓励的话想对他们说?或者对学院的大一新生们有什么寄语和建议?

老师:其实我觉得现在同学的思路还不够放开,局限也会比较大。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要做到横向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学习,纵向与不同届的师兄师姐学习,大家各取所长,共同沟通。其实我觉得大一这段时间是最容易拉开距离的,而付出是有回报的。我希望大一的新生要有主动性,要有目标,要有梦想。你们需要朝着一个目标前进,把眼光放得更高,而且功夫要到位,记住任何原创作品,都要有自己的根。

上一条:精彩的演讲,中肯的评介—记高保华先生演讲会 下一条: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DV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

版权所有 广州大学 All Right Copyright by gzhu.edu.cn 粤ICP备 05008855号